脏腑
病中招孙医士(节选)
宋·彭龟年
鼕鼕①才动热蒸蒸②,
直到更初渐渐清③。
脏腑④始⑤坚今反利⑥,
痰涎⑦愈盛气难平。
注释
①鼕鼕:即冬冬鼓。唐初,大臣马周提义为宵禁设立街鼓,街鼓在长安城内主干道,击鼓时咚咚发声,宵禁开始与结束时击鼓通报。宋朝效仿唐长安城,设置有街鼓。
②蒸蒸:蒸,熏蒸。
③清:寒凉,凉。
④脏腑:中医术语,中医总称人体内部的主要器官。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为五脏,胃、胆、三焦、膀胱、大肠、小肠为六腑。
⑤始:过去,以前。
⑥利:通利。
⑦痰涎:中医术语,指痰液和口水,偏向于指痰液。
译文
冬冬鼓刚开始打鼓的时候就感觉身体像被熏蒸那样大热,直到下一更开始时才渐渐感到清凉;脏腑以前就强壮坚固,现在重新回归流畅和谐的运转,但痰液越来越多,呼吸难以平顺。
作者简介
彭龟年(1142-1206),字子寿,号止堂。南宋大臣、诗人。在朝言事面折廷争,善恶是非,辨析甚严。利用其政治地位传播扩大了理学影响,为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,著有《止堂集》。

迥异于金庸“江湖医学”的脏腑理论
很多人最早了解到中医的脏腑知识,源于金庸的武侠小说。在金庸的侠义世界中,对中医理论、药物、针灸经络等多有涉及,构建成创意非凡的“江湖医学”。但金庸毕竟是小说家,并非专业医学人士,有关中医药的描述难免有夸大甚至杜撰之处。其中,最容易误导大众的是脏腑相关的内容。如在《笑傲江湖》中,青城派余沧海使用摧心掌,使中掌者内脏裂成七八片而死,《射雕英雄传》中,王处一中了藏僧之毒,内脏毒气未净,只能让郭靖去帮他配药调治,等等,这些所谓的脏腑知识与中医学相去甚远。
五脏六腑是中国人沿用了很久的一个成语,代指人体内的各种器官,实际上它也是脏腑理论的核心部分。中医学把人体内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,这是根据功能和形态不同区分的。脏,即五脏,指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,主要指胸腹腔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;腑,即六腑,胆胃、大肠、小肠、膀胱、三焦(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、中焦、下焦,统称为三焦),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中医学里的脏腑,除了指解剖的实质性器官,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,与西医解剖学中的器官名同实异,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。此外,在脏腑中,还有奇恒之腑,是指的脑、髓、骨、脉、胆、女子胞。女子胞是指女子的子宫。人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,在生理上脏腑间相互联系与促进,在病理上又彼此制约与影响。脏腑虽存于体内,但其生理、病理方面的变化,都有征象表现在外。脏腑理论是以五脏六腑为中心,通过经络系统在内归属于脏腑,在外联络到四肢,将脏腑、五官、九窍、四肢等全身形体官窍联结成有机整体,以整体观察的方法认识生命活动规律。
中医治疗采取辨证施治,是基于脏腑理论及其他相关理论。正常情况下,人的外在活动功能需要脏腑协调稳定地运转,人在生病后也可以通过重新恢复脏腑协调来恢复功能,如《黄帝内经》说“肾气通于耳,肾和则能闻五音矣”,耳有病可通过治肾获得疗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