共青团山西中药大学委员会
校园文化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校园文化 >> 正文

诗词里的中医药——脉诊

发布日期:2024-04-03    点击:

诗词里的中医诊治

脉诊

河堤(节选)

清·潘耒

良医①视病人,

察脉②审③其证④。

悉病所从来,

治之药乃应⑤。

注释

    ①良医:医术高明的医生。

②察脉:切脉。

③审:知晓。

④证:中医术语,证候,是中医通过症状的内在关系寻找疾病的性质和规律,是疾病在一定阶段病位、病因、病性等的概括。

⑤悉:洞悉,明白。

⑥应:效应。


译文

医术高明的医生看病人,通过切脉来知晓他的证候;洞悉病从哪里来,判断准确用药治疗就会有效果。


作者简介

潘耒(1646—1708),字次耕,又字稼堂。清初学者,顾炎武弟子。博通经史、历算、音学。康熙年间以布衣举博学鸿词,授翰林院检讨,纂修《明史》。博学敢言遭忌,生平喜游,记游之作颇多,能诗,著有《遂初堂集》《类音》等。

中医脉诊传欧亚

中医脉诊有着悠久的历史。公元前5世纪名医扁鹊就开始运用脉诊的方法来诊察疾病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《阴阳脉死候》《脉法》和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的简书《脉法》(含《阴阳脉死候》《脉法》)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诊文献。魏晋时期著名医家王叔和著有《脉经》。《脉经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,对后世影响深远,唐代太医署就把它作为必修课程。

脉诊受到各朝各代医家的重视和运用,得到大力发展。南朝史学家范晔在《后汉书》中记载了郭玉脉诊的神奇表现。汉和帝时,著名医生郭玉担任大医丞,擅长脉诊。有一次,汉和帝想试一试郭玉切脉的本领,就叫一位手腕秀美如玉的男宠与一个宫女躲在帷幕后面,让他们分别伸出一个手腕,请郭玉把脉,然后问他们所患的疾病。诊完脉后,郭玉对汉和帝说:“左阳右阴,其中的脉象感觉有男女之别,好像有不同的人混杂帷幕里面,我怀疑不是同一个人的缘故。”汉和帝听后不禁赞叹其脉诊之精湛。《黄帝内经》记载了21种脉象,汉代张仲景《伤寒杂病论》记载了23种,晋代王叔和《脉经》记载了24种,明代李时珍《濒湖脉学》记载了27种,日本学者丹波元简《脉学辑要》记载了28种,清代程钟龄《脉学金针》记载了29种,之后还有记载30种、32种或更多的,脉象成为中医临证诊病必须观察的内容。

随着地区文化交流,中医脉诊在公元5世纪之前就已传入印度,并对印度脉学产生了一定影响,但印度后来发展了不同于中医脉诊的独特印度脉法。中医脉诊辗转传入阿拉伯国家,对当地医学的发展也有所影响。如:古波斯(伊朗)由拉·阿·阿尔哈姆丹(1247—1318)编写的一部波斯文的医学百科全书《伊儿汗的中国科学宝藏》(13-14世纪初)一书中,就有王叔和的名字,其中脉学方面的内容也与《脉经》相似。日本著名汉医学家丹波元简(1755-1810)编撰的《脉学辑要》中,广收王叔和等大量医家的脉学理论和论述,简要切用,颇有价值。波兰传教士卜弥格(1612—1659)是向欧洲介绍中医药的第一人。卜弥格担任王室御医时,著有《中国医药概说》(现藏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)《中国诊脉秘法》(现藏大英博物馆)等。卜弥格的著作向欧洲介绍了《黄帝内经》、脉诊和草药,对中国医学的医理、脉及本草学的知识做了介绍。

共青团山西中药大学委员会 版权所有

 校本部:山西省高校园区大学街121号 邮编:030619 电话:0351-3179906  邮箱: sxtcmtuanwei@sxtcm.edu.cn